絲綢文史館
您的位置:主頁 > 館內信息 > 絲綢文史館 >

紡織工業- 絲綢紡織業

時間:2020-08-30   所屬欄目:絲綢文史館   點擊:176次

一、繅  絲  業
    北宋徽宗時期,龍江、龍山一帶已開始植桑養蠶。明代,手工繅絲業產品已開始商品化。清康熙以后,生絲出口量日增,生產進一步發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封閉沿海各港,獨留廣州為全國對外貿易通商口岸,外商云集廣州采購生絲及絲織品,珠江三角洲掀起第一次“棄田筑塘、廢稻樹桑”的高潮,本縣繅絲業迅速發展。至嘉慶年間,手車繅絲在本縣蠶桑生產區已很普遍,同治年間進一步推行至非蠶桑生產區。由于手車繅絲方法落后,土絲質量欠佳,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19世紀60~70年代,中國出口生絲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日漸削弱,有識之士在國外近代工業機器生產的影響下,把機器繅絲的先進技術引進中國,興辦機器繅絲廠。同治十三年(1874年),龍山鄉開辦全縣第一家機器繅絲廠(民國《龍山鄉志》卷三)。光緒初年,大良北關辦起怡和昌機器繅絲廠,雇用女工500~600人。其后大良的順成昌、大門永昌泰棧、容奇協三才、楊滘永貞祥等繅絲廠相繼開辦。光緒十年(1884年)起,以足踏繅絲機代替手車繅絲機。從此,機器繅絲業和手工繅絲業并存發展,進入繁盛時期。光緒十二年,全縣機器繅絲產量約2.28萬擔。翌年,機器繅絲廠共42家,占全省的90%以上。光緒年間,浙江詩人陶心云南游順德,作詩反映當時蠶絲業的盛況:“繅絲新制出西洋,萬軸齊飛閃銀光。”
    19世紀90年代至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前,為順德繅絲業的全盛時期。光緒十九年(1893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后,華僑回鄉投資辦廠者逐漸增多,繅絲業發展迅猛。宣統元年(1909年),全縣廠絲產量約5萬擔(約2500噸),值銀5000萬元。宣統三年,全縣機器繅絲廠142家,職工6.4萬多人(其中女工61480人)。其中86家(史料較詳)有資本222.6萬銀元(下同),蒸汽機86座1122馬力,年耗煤量6.28萬噸;每廠工程師1人,職員20~30人,工人300~800人,共有職工42093人(其中女工39880人);生絲產量3.5萬擔(約1750噸),產值3147萬元。規模最大的泰西恒絲廠,有女工800人,年產生絲750擔。大良的怡和昌絲廠也有女工800人。142家中有工廠所在地可稽者100家,分布最多在樂從,占37家;次為大良16家,龍江15家,勒流10家,北滘6家,容奇和陳村各5家,桂洲4家,倫教2家。

圖8—2 民國初年絲廠女工繅絲情景 

 
    民國3~7年(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棉花、羊毛成為軍需品,在國際市場上求過于供,衣料缺乏,絲價日高,銷路日暢。民國8年,絲商岑國華、岑鈿禮在葛岸瑞棧絲廠率先推行日本復式繅絲技術,增設括絲汽機,提高生絲質量。民國10年,90%的工廠均采用復搖式生產工序,提高了經濟效益。民國11~12年間,是生絲出口的全盛時期,價格漲至每擔港幣2400元以上;共有機器繅絲廠135家,占全省的80.83%,年產洋莊絲約4.84萬擔(約2420噸),產值銀毫7814萬元以上,雇用男女工人6.5萬多人。其中著名的絲廠有永昌成、頌維亨、盛豐年、忠棧等4家。工廠分布仍以樂從最多,共71家,占全縣的52.6%(其中又以水藤最多,共14家);其次容桂18家,大良17家,勒流7家。另有200臺絲車以上的踩手工工場200家,雇工不少于6000人。30臺踩的家庭手工業戶不計其數。機器繅絲廠的設備全是當地制造,蒸汽發動機出自樂從,蒸汽鍋爐出自廣州,繅絲釜出自石灣。各鄉生絲出口較著名的有龍江甘竹絲、黃連絲、杏壇絲、葛岸絲、桂洲絲等,其中以容奇、桂洲生絲在省內最有名;容奇的永昌成、頌維亨和廣昌等號絲,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項。
    20世紀30年代,占世界用絲量80%的美國逐漸以人造絲代替部分蠶絲,此種衣料價比絲價廉三分之二;加之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生絲價格下跌,銷路阻滯,絲廠倒閉,國內則稅率日增,生產成本漸重,盜風日熾,絲業每況愈下。同時,生絲質量較差,工廠資本脆弱,設備陳舊,出口又受洋商操縱,不能與國際市場直接貿易,無力與日本競爭。民國18年(1929年)起絲價陸續下跌,跌至每擔港幣974元(平均價),次年跌至729元,工廠停業三分之一以上。民國23年,全縣僅剩機器繅絲廠24家,絲車12273臺,絲廠停業70%以上,虧損92%,失業女工5萬多人,女工日工資由1~0.5元減至0.2元(銀毫)。
    民國18年以后絲廠及絲車數如下:
    年  份        絲廠數      絲車數
    民國18年        99        48188
    民國19年        81        41226
    民國20年        73        37210
    民國21年        39        19684
    民國22年        50        26487
    民國23年        24        12273
    民國26年        9         5030
圖8—3    民國22年順德縣

第一次蠶絲展覽會 
    民國22年(1933年)以后,省、縣當局采取措施挽救絲業,如在容奇設立第一制種場推廣優良品種,在仲愷農校增設蠶桑系。民國22年10月10日,在大良舉辦順德縣第一次蠶絲展覽會,介紹桑蠶種養和繅絲、絲織的新技術及成果。民國24年蠶絲局在大良大華絲廠舊址設立改良繅絲廠,引進日本6緒和20緒立式繅絲機,有職工320人,日產絲60余司斤,為技術改進、提高產品質量作示范。民國25年又在倫教設貸款辦事處,貸款給農戶。盡管如此,仍然收效甚微,絲廠倒閉逐年增加。民國26年,全縣只剩下9家大廠,5030臺絲車,2073名職工。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侵占順德,海外交通中斷,絲廠大多停產。日軍為了“以戰養戰”,實行經濟壓榨政策,強迫絲廠開工,規定依期開工者先借給燃料,賣絲時扣回,不依限期開工者則燒毀工廠。與此同時,由日本三井、三菱商行壓價收購生絲,每擔只給軍票700元,致使絲廠虧蝕太大,冒險停工者日多。由于順德是經濟作物區,缺少糧食,蠶絲外銷出路告斷,任由日商壓價收購,形成糧價高、絲價賤。因此,逃荒和餓死者眾,戰前全縣人口85萬,到抗戰勝利后的民國34年,僅存37萬人;桑田荒廢,絲廠被拆毀,機器被盜賣,慘況空前。民國32年,全縣開工的機器繅絲廠僅容桂的東棧、福成、廣昌3家,小廠(汽喉踩)15家,土絲廠(炭爐踩) 50家,年產生絲920擔,土絲1200擔,產量共2120擔(約106噸)。
    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內戰爆發,捐多稅重,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百業凋零。少數絲廠雖然復工,但原料短缺,外銷無力,時開時閉,陷于停頓狀態。民國35年僅剩機器繅絲廠38家,11030臺絲車(其中容桂24家,7150臺絲車),容桂一帶已復工13家絲廠,1010臺絲車,平均每廠77臺,年產生絲2000多擔(約100噸)。民國37年,機器繅絲廠10家,絲車3783臺,其中已開工或半開工的7家,絲車2511臺,年產洋莊絲2256擔;土絲廠31家,絲車2124臺,年產土絲5622擔;合計產量7878擔(約394噸)。

圖8—4    民國時期的大良大華改良繅絲廠外景

 
    建國初,縣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幫助工廠籌貸資金,修復廠房、設備,統一蠶繭收購價格,使繅絲業迅速得以恢復。1950年開工絲廠只有3家,1951年復工絲廠22家,絲車5396臺,從業6496人,廠絲產量248噸,另家庭手工業土絲產量172噸。
    1952年,農村全面完成土地改革,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桑蠶增產,政府為發展蠶絲業,接管水藤的泰昌絲廠和龍江的永盛絲廠,組建地方國營水藤絲廠和龍江絲廠。又撥款17萬元修復容奇的永昌成絲廠,把桂洲的建國、桂洲、健德等小絲廠并入,組建地方國營容里絲廠。將容奇的利工農絲廠實行公私合營,改名健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繅絲廠(簡稱健德繅絲廠,后易名健德一廠)。同年,健德絲廠改革廣東繅絲不能用單捻式的技術,把雙捻式兩緒坐繅機改進為三緒、四緒、五緒,并成功使用千頁式煮繭機,在全省第一次實現煮、繅分業生產。同年,為改變繅絲業落后的生產技術狀況,省和縣政府、中蠶公司投資184萬元,在桂洲里村籌建大型現代化生產的國營順德絲廠,裝備20緒立繅機240臺,為坐繅轉立繅作出示范,成為省內首家生產高級生絲的示范廠。1954年2月投產,當年生產白廠絲30.77噸,平均達到A級,結束了廣東從未繅制出A級生絲的落后狀況。

圖8—5    順德絲廠女工在20緒立繅機前工作情景 

 
1954年,隨著社會主義對私改造的深入發展,公私合營絲廠逐步增加,對一些小廠(炭爐作坊)或不利于發展的廠進行撤并。是年,悅興祥、安華、廣大等13家手工操作炭爐生產作坊式絲廠合并為順聯絲廠,利綸興等5家土絲廠、桂洲6家炭爐土絲廠合并為福生絲廠。健生、大和生等生絲廠合并實行公私合營,改名健德企業有限公司第二繅絲廠(簡稱健德二廠)。至1956年上半年,全縣屬省管理的國營繅絲廠4家(順德絲廠、容里絲廠、水藤絲廠、龍江絲廠),公私合營絲廠5家(健德一廠、健德二廠、健德三廠、新生絲廠、中聯絲廠),縣管轄土絲廠2家(福生絲廠、順聯絲廠)。1957年,全縣繅絲業職工8790人,生絲產量698噸,占全省的九成以上。
    1958年“大躍進”時,抽調不少繅絲女工支援“大煉鋼鐵”、“修筑鐵路”、“擴堤疏河”,加上自然災害,蠶繭減產近四分之一,生絲產量銳減,效益低微。為此,縣政府對工廠進行調整,1958~1960年,先后將新生絲廠并入水藤絲廠,健德三廠并入健德二廠,中聯絲廠并入容里絲廠,撤銷龍江、福生等絲廠,多余勞動力遣散回鄉務農,工廠大搞副業,以維持經營。1958~1961年,除順德絲廠外,其余健德一廠、二廠連續四年虧損共105.92萬元,容里、水藤絲廠三年共虧損99.66萬元。1961年全縣產量下降到289噸(其中廠絲278噸)。
    1962~1965年,貫徹中共中央關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逐步建立良好的生產秩序,提高生產和經濟效益。1964年全縣5家絲廠開工天數300左右,結束季節性生產的歷史。1965年全縣生絲產量839噸(其中廠絲729噸),上交利稅525萬元,成為全縣工業重要支柱。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本縣生產秩序基本正常,逐步改善廠房面貌,改革設備,擴大綜合生產能力。         1970年,順德絲廠采用混剝選裝置、真空泵高速煮繭機等先進設備,為繅絲走向高精度創開新路,并在全國推廣。1972年,紅衛絲廠首創省內第一臺D101型自動繅絲機(1980年后各廠逐步安裝自動繅絲機)。1975年全縣生絲產量1254噸(其中廠絲1115噸),為建國后最高產量。
    80年代初,順德的蠶絲業逐步消歇。改革開放以后,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農民致富門路多,種桑養蠶收入比不上工副業的收入。農產品價格放開后,蠶繭收購價格仍然偏低,據1980~1989年調查,蠶繭生產每個勞動日凈產值平均為2.73元,遠遠低于稻谷(9.21元)和塘魚(17.48元),導致蠶繭產量逐年下降。絲廠轉從四川、浙江等地購繭作原料。另方面,生絲價格自1963年定價以后,一直未作調整,而煤、電、鋼材以及其他輔助材料卻幾次調整升高,生產成本增大。加之工廠企業增多,大氣受污染,造成蠶種退化,生絲質量下降,絲廠利潤連年下降。1981年全縣5家絲廠利潤總額只有28.3萬元,1982年虧損123萬元,1984年虧損177萬元。每噸絲成本平均從1978年的26422元上升到1982年的33198元,上升25.64%。為扭轉虧損的局面,各絲廠紛紛開展多種經營,提高企業經濟效益。1981年,紅衛絲廠引進國外制衣設備364臺,對外來料加工服裝,年加工鴻圖牌西服24萬件,成為全縣首家開展“三來一補”項目的國營企業。1983年容里絲廠轉產絲織產品。1984年水藤絲廠開辦華生絲織廠和飛騰針織廠,年產化纖布100萬米,針織成衣200萬件。1986~1990年,順德絲廠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引進國外先進針織圓機、漂染、后整理和制衣設備,成為省內首家繅絲、真絲針織、漂染、真絲制衣一條龍生產的中型聯合絲綢企業。1987年紅衛絲廠成立絲毛紡織公司,將企業變成集繅絲、毛紡、絹紡、染整、服裝于一體的聯合公司。至1991年,全縣4家絲廠產量587噸,僅為清末宣統時產量的23.48%,1975年的44.41%;有職工3904人,產值1.6億元(當年價,以下凡未注明者均為當年價)利稅總額1303萬元,繅絲機986臺,其中自動繅絲機556臺,年生產能力794噸。
\ 
 
二、絲  織  業
    明代,龍山出產的象眼綢玉階、柳葉等絲織品列為廣東的貢品。附近的官田、?、甘竹多產繭綢,但質量較差。19世紀90年代,以倫教一帶為中心的紗綢紡織業,逐漸進入手工業工場階段,雇工現象日益增多(繭綢織制仍處于家庭手工業狀態);全區有紗綢織戶50家,織機1200架;繭綢織戶100家,織機130架。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倫教紗綢手工業工場發展到300家。清代產品主要有象眼綢、綢(白坯綢)、香云紗、點梅紗、紡綢、縐紗、素綢、繭綢、棉紗等幾種。棉紗是一種棉絲混合織品,用絲做經線,棉做緯線,龍江出產最多。清代產品以白坯綢為大宗。民國時期,紗綢有萬字紗、方巾、點梅、葛地、香云紗、黑膠綢等。

圖8—6  民國時期本縣生產的改良絲織品 

 
香云紗是順德著名特產,原產南?h西樵,清光緒中葉引進生產技術后,生產規模迅速擴展,質量也優于外縣。紗有花紋,質地幼結、軟滑、堅韌、耐用,不用肥皂洗滌,晾起片刻即干,不用漿熨,輕貼透涼,且穿起來微有響聲,故名“響云紗”,后人諧音美其名為“香云紗”。綢則光身無花紋,為勒流的勒南二村麥、葉、廖三姓研創,后來傳到倫教、沙滘等地,由于沙滘所織之綢質量勝于勒流,故稱為“沙滘綢”。紗、綢最初織成的產品稱為“白坯紗”、“白坯綢”,又稱“白身”(即未經曬茨莨),后來將其加工曬莨,染成赭紅色,然后過泥漿染成深黑色,故綢又名“黑膠綢”。
    繭綢是用劣繭繭紗織成,質地堅韌,爽身,結實耐用,勝于棉布。民國初年以后在勒流、黃連、倫教一帶最多,其中以黃連生產的最著名,該地從事織造繭綢的人多,產量大,工藝熟,產品質量優于各地。繭綢初織成是素身繭綢,經加工曬莨后,遠銷國內及南洋一帶。
    民國9年(1920年)在陳村開辦的嶺南織造廠,是當時省內四家較大的機器絲織廠之一,有女工300余人,人力織機100臺,自動織機20臺。自動織機以水力傳動,每個織工可管理2~4臺,每日每臺織4匹,比人力織機速度快3倍多,成本大為減低。由于機器織成的白坯紗綢質地不及人工所織的柔軟,不適合曬莨,銷路不佳。
    民國11~15年為絲織業鼎盛時期,每年產值約1000萬元(銀元),年產絲綢20多萬匹,織機6000多臺。在蠶桑生產地區,大多數家庭都設一兩臺織機,規模大的工場擁有木機數十臺,雇工100多人。僅倫教一地,就有絲織戶380家,絲織機2600多臺。民國12年,開始使用新式鐵機(腳踏鐵木提花機)。民國22年秋起,因世界經濟不景氣以及人造絲的出現,絲織品價格急劇下跌,許多規模大的工場相繼歇業,所剩小織戶,大都是家庭作坊式生產,不需雇工,勉強維持經營。民國23年(1934年),全縣較大的紗綢廠42家(織機20臺以上),織機1322臺,主要分布在沙滘、陳村、龍江等地,規模最大有沙滘的公昌和絲織廠,有織機135臺;陳村的維經絲織廠有120臺,元隆絲織廠有100臺。此外,全縣還有家庭織機2650臺,分布在倫教、黃連、羊額、沙滘等圩鎮。民國24~25年,鐵機逐漸普及,僅羊額有632臺,分散于25家大機房中;倫教有鐵機119臺,木機967臺。民國26年,全縣產值652萬銀元,年產紗綢13萬匹,繭綢37.5萬匹。
 
\
 
    順德淪陷期間(1938~1945年),盜匪橫行,倫教、沙滘等紗綢產地多次遭受洗劫,不少作坊(織機20~30臺)遷往佛山,如沙滘的廣興隆、永大,大良的黃球記,水藤的公記隆、永興、紅棉等絲織廠。因此,除倫教外,各區鄉絲織業相繼衰落。民國32年,二區倫教、黎村、羊額和一區大良等地有大小工場100家(大工場有織機40臺,小工場10多臺,家庭作坊二三臺),織機1420臺,年產紗綢8萬多匹?谷諔馉幒,因價格波動,許多工場資金缺乏,無力恢復生產。部分技術工人為了生活出路,紛紛組織家庭式的工場。民國35年底,全縣有紗綢或雞皮縐織機2000多臺,年產紗13萬匹,綢6.3萬匹。其中絲織業仍以倫教最發達,鎮內有織戶261家,織機1110臺(鐵機1080臺,木機30臺),日產香云紗350匹;次為羊額,有織機500余臺(多為木機),日產紗綢200匹;容奇58臺。繭綢以黃連最著名,每個織戶有繭綢機1~3臺,共150臺。全縣年產繭綢4000多匹。
    1951年全縣有紗綢織戶877家,織機4927臺,從業4877人,年產紗綢156萬米。其中倫教最多,共587家,織機2825臺,從業3180人。1953~1956年,倫教將分散的家庭織戶組成11個絲織生產合作社,共有手拉絲織機1500臺,從業2000多人,結束了家庭手工絲織業分散生產的狀況。1953年6月,縣在倫教圩新建健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絲織廠,1954年收購接管沙滘的永泰絲織廠,將全部機器設備遷往沙滘,兩廠合并后擁有大紗機30臺,織綢機44臺,工人143人,年產白胚紗綢7萬余米,大部分出口東南亞。1958年,蘇鑾記絲織廠與倫教區11個絲織生產合作社以及該區糖廠、紙廠、電廠、曬莨廠合并,組成倫教聯合絲織廠,年產絲綢206萬米。1961年各廠分開,絲織部分成立縣地方國營倫教絲織廠,1965年興建新廠房,改變過去大部分機臺分散在各個家庭工場的狀況,實行統一管理。1964~1966年,健德絲織廠(前進絲織廠)把大部分手拉機改造為電動織機,結束了手工織造的落后狀況。60年代末,由于化纖織物的興起,莨紗綢銷路不暢,轉產化纖絲織品。1970年,倫教絲織廠增置噴氣無梭織機11臺,產量提高57%。翌年全部淘汰手拉絲織機,改造為電動織機,實現機械化生產。1973年購進3K-110型全鐵自動織機。1978年,全縣絲織產量580萬米。
    70年代末至80年代,各廠相繼開展多種經營和技術革新,引進先進的現代化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新產品。1978年前進絲織廠遷建新廠,至1983年共投資466萬元,新建廠房建筑面積1.85萬平方米,絲織機從56臺增至240臺,職工從157人增至789人,絲綢年產量374萬米,比遷廠前增長2.65倍。1984年淘汰鐵木機,改用全鐵機。倫教絲織廠于1978~1985年引進先進設備,擴建廠房8000平方米,生產能力擴大一倍,1985年產量達571萬米。
    1982年,倫教開辦順聯綢緞廠,年產華達尼、紡絨、平紋尼、紡毛華達尼200萬米,后轉產襯衣布。1983年由于蠶繭原料不足,繅絲生產設備過剩,全國化纖綢需求量猛增,容里絲廠轉產化纖絲織品,企業由“內向型”轉為“外向型”。同年,倫教織造廠開始生產各類合成纖維及真絲、人造絲交織產品。1984年水藤絲廠新建絲織車間,配置K251型絲織機20臺,年產化纖綢能力100萬米。大良毛巾廠因國際市場毛巾配額等問題,出口量銳減,轉產化纖絲織物,并改名大良織造廠,新裝絲織機100臺,年生產能力230萬米。1985年前進絲織廠引進先進的染整設備,年染整能力1000萬米,成為省內絲織行業首家絲織、印染配套的企業。同年底,化纖產品市場銷售量急劇下降,前進絲織廠改裝48臺絲絨機,轉產絲絨產品。是年,全縣以真絲、化纖為原料的絲織工業,擁有各種織機1000多臺,年生產能力1615萬米,產值12782萬元,占國營輕工業總產值的31.5%,成為國營輕工業的主要產業,每年出口絲織品275萬米,年創匯300多萬美元。
    1988年前進絲織廠從德國引進雙針床拉舍爾經編機、拉經機、剖幅機及后整理線,翌年試產,年產經編絲絨能力900萬米。1990年與澳門利順洋行合辦德利織造廠有限公司,1991年投產,年產仿真絲布及混紡化纖布165萬米。至此,前進絲織廠成為一家含多種經濟成分、產銷值超億元,擁有生產化纖時裝面料、牛仔布、經編絲絨、漂染加工、彈力氨綸布及成衣、化纖絲織品等先進生產線的中型企業,生產方式從勞動密集型轉為技術密集型。
    1991年,全縣有絲織業企業9家(縣屬企業4家,鎮村辦5家),職工4929人,產值28462萬元,銷售收入27983萬元,出口值6177萬元,利稅總額20675萬元,固定資產凈值10287萬元,絲織機1023臺,絲織品產量1029萬米。
    建國初至60年代主要產品有白坯紗綢、莨紗綢,此外還有富華紡、細花綢、嶺南紡、康樂呢、二號綈、人絲紡、復興紡、36寸無光紡、雁翎葛、閃格綢、三梳羅等產品。1967年試產和服綢——重磅和服綢及獨花和服綢。1975年開發生產36寸春明綢、細花綢、越秀呢、生紡、36寸復興紡等高檔平素品種。1977年開發高檔真絲素織物。1983年試制36寸麗亞絨、58寸華麗絨、腰帶和服綢及12107/36寸雙縐、花軟緞、45寸青春縐、仿毛呢等化纖綢產品。1984年前進絲廠試制雅麗絨,填補省內空白。1987年倫教織造廠開發伊莉莎化纖布,填補省內空白,1989年獲省優質產品稱號。同年前進絲織廠試產經編針織絲絨,填補省內空白。倫教絲織廠開發新產品30個,其中效益較高的有加茜納、馬扶呢、威得呢、新麗縐、萍果絨、青春紗等17個,馬扶呢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指定為全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制服用料。1990年,順德絲廠開發12股及15股平紋綢、法式羅紋、彈力羅紋、寬柳條、提花綢等新產品,倫教織造廠開發生產提花縐和提花里綢等產品。1991年,順德絲廠生產的金麗雅牌真絲平紋綢獲省優質產品稱號。

、絲  綿  業
明代龍江已有絲綿、綿斜、絡綿、吉貝(草綿)等出產。清代及民國時,絲綿以黃連、容奇出產最多,龍江、龍山次之。所用原料,各地不同,黃連絲綿多用蛾口繭制成,容奇絲綿多以水結拉松,形成毛茸,狀如棉花,稱為直條綿和亂綿,其保溫、松軟、彈性等不及黃連絲綿。黃連絲綿最早生產者為善記號,開辦于道光末年,其樣式為四方形,顏色略赤,不夠松軟,質地較結實,被稱為舊派式。廠家(店家)還有美記、標記、漢興等號。民國21年,廠家興昌、祐興隆、李就記、華強等號,仿照江浙樣式制絲綿,狀如豬肚形,故稱豬肚綿(即大弓綿),其色白,較松軟,號為新興派。黃連絲綿年產約180擔,多銷往廣州、南雄、汕頭、高(州)雷(州)等地;廠家共18家,規模較大的有興昌、祐興隆、李就記等,每月產量三四擔,其余月產一擔或數十斤不等;工人多為婦女、童工。除了工廠生產之外,各時期尚有不少婦孺在家操作,為產蠶區的一項重要的家庭副業。
    1951年,容奇鎮的絲廠為發展絲綿生產,聘請黃連的制綿師傅到容奇指導,開始生產大弓綿。1953年省蠶絲公司先后指定容奇的廣大絲廠、岑福絲廠、文和生絲廠為制造絲綿的試點。1963年縣絲綢公司在容奇試用混合制造方法,在原來使用下欄繭的基礎上,適當搭配雙宮繭,成功制出色澤鮮明潔白的大弓綿,淘汰了用熏硫磺才能增白的辦法。這種大弓綿定名為“紅棉”牌,后被省指定為大弓綿出口產品。1975年,全縣有絲綿廠11家,分布在黃連、勒流、桂洲、四基、紅旗、水藤、龍江、世埠、福田、沙頭等地,工人約1000人,年產100多噸。1984年后,由于蠶繭生產大幅度下降,原料不足,絲綿廠處于半停工狀態,加以盈利不多,產量逐年下降,許多廠相繼關;蜣D產。

上一篇:上一篇:鬼纟互女

下一篇:下一篇:沒有了

国产日比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