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紗
時間:2020-08-30
所屬欄目:絲綢文史館
點擊:91次


莨紗,是幾百年來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國常用的夏季服裝面料,也是目前世界紡織品中惟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真絲綢面料,現在僅產于廣東順德。用莨紗制成的衣裳,越穿越烏黑亮澤,越穿越輕快涼爽,而且還會沙沙作響,因此被稱之為“響云紗”,后來又取其諧音,賦予了一個動聽的名字“香云紗”。
香云紗,這名字正漸依稀模糊。于老一輩,雖說熟悉,卻無法逆轉成為記憶的命運;而對年輕人來說,或許就只能是一個陌生而美麗的名稱罷了。
然而,無論如何,香云紗已然在祖輩辛勞的汗水中,沉積了陽光、空氣的無限生機和世代稟賦,它不僅是傳統中的紡織珍品,更是一段悠長而滄桑的歷史。
香云紗的追思
廣東是中國的桑繭的主要產區之一,早在漢唐時期廣東就有女子“采桑飼蠶”、“桑蠶織績”的活動和絲織物“廣東錦”的記載;明永年間廣東順德所產蠶絲已有上市交易,至清雍正年間廣州已有絲織機行的設立,并有“粵段之質密而勻”、“廣紗甲天下”等的說法。清同治年間的“土絲”已成為近代廣東的大宗傳統出口產品,暢銷國外,推進了廣東繭絲綢事業的發展。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南?h人陳啟沅成立“繼昌隆”繅絲廠,開創了中國民族資本興辦機器繅絲生產的先河;民國時期南?h首創了俗稱“白坯紗”的絞紗新產品,它經過曬莨后的成品稱“莨紗”,即“香云紗”。
憑著廣東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歷史悠久的“蠶桑、魚塘、甘蔗”三者之間的密切相關的生態平衡,香云紗這種廣東絲綢中的珍品便誕生于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并大受國內國外人士的青睞,這在廣東絲織行業上起了劃時代的意義,也帶來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1922~1925年間,廣東絲綢迎來了鼎盛時期,當時集中在南?h的西樵和順德縣的倫教等地的絲織廠多達數千家,有絲織機3萬余臺,絲織品產量達到4000萬米,曬莨用地500多場。當時,絲類及絲織品占廣東出口總量的60%以上,香云紗遠銷歐美、印度、南洋等地。
正當香云紗風靡于國內外的時候,不料卻遭到一次沉重打擊。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歐美各主要用絲國,為了緊縮外匯支出,逐漸以本國生產的人造絲替代生絲生產綢緞,以莨紗、莨綢等為主要代表的廣東絲綢業一落萬丈,紅火之勢一度消沉。
后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沉寂了多年的香云紗在建國后逐漸恢復了生機。80年代,廣東與遼寧兩省絲綢公司攜手合作,利用遼寧柞絲綢于廣東曬莨后返銷遼寧。為擴大對外宣傳,于該年代中期,廣東絲綢公司致力與影視公司合作。于是,香云紗制作的各類時裝便頻頻亮相于展示會上,顯得風姿綽約。
然而,隨著人們穿著意識的改變,以及品種繁多、價格低廉的新型紡織纖維和紡織產品大批涌現并不斷充斥著市場,色澤單一的香云紗失去了競爭力而逐漸衰落。很多生產香云紗的廠房因難以為繼早已紛紛關門倒閉或轉產,香云紗日漸式微。
香云紗制作
雪白的綢緞從淺紅到黑褐,終于蛻變成為香云紗。在20多畝的曬莨場上,展現了這神奇而美麗壯觀的一幕。
薯莨、陽光、草地、河泥是制作香云紗的三個必要的客觀條件,缺一不可。薯莨是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生長于地下的莖塊,形似芋頭,外呈紫黑色,內為棕紅色。成藝莨紗用的薯莨專程從廣西龍州收購回來。香云紗的染料就是薯莨經粉碎榨取、過濾后的汁液,也稱薯莨水,呈淺紅色。陽光對有香云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陽光就促使不了曬莨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而草地不能過軟,要足夠硬地支持平鋪著的紗綢使其清潔又能吸收草地的霧水的滋潤,使成品柔亮光滑,故要用草身較硬,俗稱“爬地老鼠”的草種。泥土,則是珠三角地區特有的含礦河涌塘泥,因為含有單寧質的薯莨液汁與本地河涌塘泥特有的鐵礦物質作用,變成了藍黑色的單寧酸鐵,于是,河涌塘泥覆蓋的絲綢面呈黑色,絲綢底則呈棕紅色。
整個曬莨過程十分復雜,而且全部是純手工完成,足有14多道主要工序:綢緞準備→浸莨水1次→灑莨水6次→煮綢1次→封莨水12次→煮綢1次→封莨水1次→卷綢→過河泥→水洗→封莨水1次→攤霧→卷綢、碼尺、整裝入庫。 綢緞進廠后要剪成約20米一段,以便工人操作和成品裁剪。每段綢都要縫制穿棒套,以便穿入竹桿及拉動綢緞。然后把準備好的綢緞完全放入最濃的薯莨水,并用手不斷翻動,使其均勻吸收薯莨水,此操作歷時半天。隨后的“灑莨水6次”、“封莨水6次”、“煮綢1次”、“封莨水12次”、“煮綢1次”、“封莨水1次”等幾道程序目的是通過不同濃度的薯莨水的浸染和多種方式的操作,使綢緞的顏色逐漸加深,成為半成品后“卷綢”成筒裝。接著是關鍵的工序“過河泥”,這務必在日出前進行,把河泥攪拌成糊狀均勻地涂抹于綢緞的正面,按中軸線把綢緞對折,再由工人穩當地把它抬到草地上平攤半小時,確保它與河泥充分接觸起化學反應變烏,因為此時沒有經陽光照射,這樣顏色就不會滲透到絲綢的另一面,化學反應只在一面進行,所以,黑色也只產生在一面。最后經過“水洗”(用河涌水洗干凈絲綢,再以清晨微弱的陽光曬干)、“封莨”(過一次莨水,使綢面更有光澤)、“攤霧”(夕陽下,吸收草中的水分,使曝曬了達30個小時的綢緞軟化)、“裝封”等幾道工序后,香云紗終于呈現于我們眼前了。
這個繁復的過程最主要是真絲織物、薯莨、河泥三者之前的互相結合,互相反應,使織物表面形成一層極薄黑膠,此過程需要15-16天的時間,而且每經一次浸、灑、封、煮、水洗等操作都要平攤在草地上曬干,絕不可少的陽光則起著“催化”的作用,只有在陽光的強烈照射下,其黑色才能更加潤澤,因此除了“過河泥”外,其它工序都離不開陽光。當烈日當頭的時候,也是曬莨工人最忙碌的時候。
香云紗,路在何方
每年的4月初至10月底為一年的曬莨季節,其中7月至8月上旬氣溫過高,會使紗緞變硬,因而不宜作業。到8月中旬后復工至10月底。11月后受季候風的影響,已不宜繼續勞作了。在開工的日子里,工人們每天從清晨3時多一直要忙到下午4時,不分晝夜勞碌,又受烈日煎熬,而事實上只有這種最原始最古老的人工曬莨方法,才可使香云紗陰陽的兩面獲得最理想的效果,目前現代科技還是不可能取代人工日曬,無論如何模擬太陽光或是試用機器烘干,機器化生產出來的成品還是無法跟手工生產出來的香云紗媲美,也就注定了香云紗是曬莨工人與烈日不可分離而悲喜共存的一段歷史,無法改寫。
香云紗質地輕薄、挺爽柔潤,有日曬與水洗牢度佳,涼爽宜人、汗流不貼身、防水性強、不易起皺、經久耐穿等特點,所制成的成衣價格一直相當昂貴,因此歷來它只是上流社會和富貴人家的奢侈品,有錢人穿上一襲香云紗,愜意飄逸于炎夏清風中,而曬莨工人還得在“火爐”下往返勞動。他們大半生靠體力維持生計,或許從來未有享受過香云紗為他們生活帶來的平靜和舒適,對于他們來說,香云紗僅僅就是一段過去甚至未來的歷史,只是載滿了忙碌和堅忍,還有血汗。
滄海桑田,香云紗從開始到現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霜洗禮。它并沒有隨波逐流,甚至沒有跟上時代的流轉變遷,甘于被遺落于一隅,默默地信守著這個傳統的紡織工藝并在漫長年代的天地間陰陽靈氣的浸潤中,醞釀著著曠日積晷的生命力。今天,順德的曬莨工人用艱苦的汗水維持著“最后”的香云紗,忠誠地保留著祖先創下的紡織軌跡。而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很多的歷史文化隨時代遷移與變革而慢慢被人民忘卻,不再被喚起,香云紗的未來不知會否也逃脫不了這種厄運。
香云紗,在風雨中起起落落地走過了幾個世紀,今天也只能羞澀地展現著自己的姿態。能否把這種紡織文化歷代傳承,延續這個古樸純美的紡織神話?它的命數惟有讓時代與社會給予預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