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繅 絲 業 北宋徽宗時期,龍江、龍山一帶已開始植桑養蠶。明代,手工繅絲業產品已開始商品化。清康熙以后,生絲出口量日增,生產進一步發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封閉沿海各港,獨留廣州為全國對外貿易....
19世紀后期開始,廣東順德、南海一帶盛行機器繅絲,俗稱鬼纟互,而該行業的繅絲女工則稱為鬼纟互女。廣東蠶絲生產歷史悠久,過去農民種桑養蠶,抽絲設備簡陋,技術落后,先是用手車絲,即用炭爐燒水煮繭,抽出絲緒繞....
順德莨紗綢聞名中外,被海外人士譽為黑色閃光珍珠服裝。19世紀90年代,倫教一帶有紗綢莊6家,將織戶產品收購后,經曬莨加工,批發至上海等地出售。民國11~15年(1922~1926年),絲業鼎盛時期,全縣有曬莨工場500多....
土絲 又稱七里絲,外銷始于何時不可考。清乾隆時期縣人張臣竹枝詞:呼郎早趁大岡圩,妾理蠶繅已滿車,記問洋船曾到幾,近來絲價竟何如?反映當時土絲的輸出已很興盛。民國《順德縣續志》記載:光緒、宣統年間,土絲為....
圖27-3 捐建冰玉堂的自梳女合照(1951年攝) 順德均安冰玉堂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南、番、順一帶蠶絲業迅速發展,特別在民國7年至民國18年(1918~1929年),是蠶絲盛世時期,需用大量育蠶、繅絲、絲織的女工,這....
莨紗,是幾百年來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國常用的夏季服裝面料,也是目前世界紡織品中惟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真絲綢面料,現在僅產于廣東順德。用莨紗制成的衣裳,越穿越烏黑亮澤,越穿越輕快涼爽,而且還會沙沙作響,因....
順德縣種桑養蠶歷史悠久。早在宋代,龍江堡龍首村和龍山堡沙富村已興起桑蠶種養業。明代初期,種養區域由龍江、龍山擴展到平步、鹿門(今大良大門村)等地。據明清各本《廣東通志》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年),龍山土絲....
;~塘是珠江三角洲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充分利用當地優 越的水陸資源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耕作方式。它是種桑、養蠶、養魚合理利 用水陸資源,彼此相互作用,充分發揮生產潛力的有機體。它既促進了農業 各部門....
廣東自漢代形成和確立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始,至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千年來一直是(元代除外)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而省會廣州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重要港口,歷久不衰。 1.徐聞、合浦是漢代海上....
元鼎年間(前116~前111年) 珠崖郡(今海南島)以及端溪(今德慶、信宜及羅定)、連州以及廣州、番禺附近地區已有栽桑養蠶、桑蠶織績的生產活動。 元鼎六年(前111年)冬 漢武帝遣驛長率領應募者,攜帶大量黃金和絲....
近百年來世界蠶絲業的產地分布,隨著各蠶絲主產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顯著的變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蠶絲主產地集中于以中國和日本為中心的東亞地區,以及以意大利和法國為代表的地中海北部沿岸地....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絲綢之路的中心-新疆,正是古往今來東西文化薈萃....
地址: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德和社區觀綠路1號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