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文史館
您的位置:主頁 > 館內信息 > 絲綢文史館 >

鬼纟互女

時間:2020-08-30   所屬欄目:絲綢文史館   點擊:92次
19世紀后期開始,廣東順德、南海一帶盛行機器繅絲,俗稱“鬼纟互”,而該行業的繅絲女工則稱為“鬼纟互女”。廣東蠶絲生產歷史悠久,過去農民種桑養蠶,抽絲設備簡陋,技術落后,先是用手車絲,即用炭爐燒水煮繭,抽出絲緒繞在纟互上,手搖四角大纟互進行抽絲;后改用足踏絲車(俗稱踩位),也是以炭爐瓦缽煮繭抽出絲緒,以足踏動大纟互抽絲。“抽絲”俗稱為“纟互絲”。

“鬼纟互”稱號的出現,始自光緒中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南?h歸僑陳啟沅,在其原籍南海簡村堡創建了中國第一間機器繅絲廠,以其使用蒸汽機器繅絲,名曰“絲偈”,但又因其技術自國外引進,且其產品多與洋人打交道,按洋裝絲規格賣給洋人,按民間習慣“洋人”又稱“鬼”,因此洋機器纟互絲便俗稱為“鬼纟互”。

當時的機器繅絲廠主要設備有蒸汽鍋爐引擎,兩緒坐繅機等,因其不再使用炭爐,而是統一使用鍋爐蒸汽,以管道輸送到各車位,既能較易控制繅絲鍋溫度穩定,又可使繞在“纟互”上的絲及時干燥,因而極大地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大增。于是機器繅絲廠便迅速發展,在順德縣更是發展迅猛,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順德縣機器繅絲業已發展為擁有6萬多產業工人的近代工業部門,占當時全省機器繅絲廠的90%以上,尤其是民國8年(1919年)絲商岑國華、岑細禮二人率先在順德五區葛岸鄉(今樂從鎮)采用日本復搖機繅絲的新技術,變傳統的四角車絲(俗稱細絲)為六角括(粵語“活”陰平聲)絲,更使絲質顯著提高,進一步促進了廣東機器繅絲廠發展。“鬼纟互”廠成為南、番、順,特別是順德的經濟支柱。

作為“鬼纟互”廠生產主力軍的繅絲女工,自然便被稱為“鬼纟互女”。“鬼纟互女”主要是從絲廠附近地區招雇而來的,大部分是農民的女兒,或者是遠走外鄉工作的人的妻女,年紀一般在12歲至50歲之間,有相當一部分是童工。

建國前,繅絲廠大都是一班制生產,“鬼纟互女”每天從早到晚工作10多小時,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困難,沒有時鐘,上班全靠“鬼纟互”(即機器繅絲廠)拉汽笛的聲音召喚,第一次在四時叫“頭輪雞”(順德方言稱響汽笛為“吹雞”),第二次在五時叫“二輪雞”,第三次在五時半叫“三輪雞”。“三輪雞”響過,絲廠就關上大門開工生產,遲到者不得進廠。因此,住在離工廠較遠的工人,在四時半就要起床準備上班。每天黎明前天未亮就有成群結隊的“鬼纟互女”穿著木屐,奔走在麻石街上,響起了一串串清脆的屐聲。

當時,絲廠流傳著一首悲歌:“出門戴星宿,歸門入錯屋,進廠受盤剝,出街受侮辱,終年做牛馬,難’兩餐粥。”“鬼纟互女”的勞動條件非常惡劣,廠房又矮又擠,不通風,陰暗潮濕,空氣混濁,蒸汽彌漫,每個車臺之間相距一尺五,工人稱此為“坐著一個階磚纟互絲”,大家面對面手碰手地工作,面前是裝滿熱繭湯的繅絲鍋,腦后是烘絲管,前蒸后烘車間溫度往往達到38℃以上。“鬼纟互女”們汗流浹背,頭發和臉上凝滿了亮晶晶的水珠,衣服從早濕到晚,常見有人昏倒。再加上地面污水橫流,蠶蛹發霉,到處散發著令人發嘔的臭味,所以,“鬼纟互女”走到街上總讓人聞到一股異味。“鬼纟互女”起早摸黑工作,收入十分微薄,一般一天工錢只夠買6兩糙米,而資本家還要想法克扣,扣罰花樣不下五六十條,如;水濁扣一毫、水溫冷扣一毫,搭多一粒繭罰五分、欠絲一兩罰一毫、欠絲二兩罰四毫、吃一粒蠶蛹罰一毫…..一間廠一天當中總有二三十人被扣罰。工人被罰了還不敢出聲,如果駁一句,就罰一毫,多駁多罰,甚至會被扣光上下期工資,開除
出廠。尤其是臨近發工資(月中和月底)的前幾天,資本家想多扣罰工資,就叫車絲工多抽檢工人的纖度,想辦法檢出超規格絲來扣罰工資。“鬼纟互女”每天工錢只有三、四毫,往往被扣得連碗飯也吃不上?傊,舊社會“鬼纟互女”生活貧苦,毫無福利保障,尤其生兒育女,更面臨被解雇的命運。

建國后,昔日人稱“鬼纟互女”的繅絲女工一躍成為工廠的主人,勞動條件和生活狀況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過去的“鬼纟互”廠現已發展成大型現代機器繅絲廠,車間寬敞明亮、空氣流通?壗z設備技術的提高,改變了昔日“鬼纟互女”落后的生產狀態,繅絲廠的女工每天愉快地工作"小時,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收入也大幅度提高,生活福利受到保障,過去的苦難日子永遠消逝了。直到90年代初,順德的繅絲女工仍有自我戲稱“鬼纟互女”的。到2000年順德的5家繅絲廠均已先后停產,隨著時代的進步,“鬼纟互女”的名稱也已成為歷史。

上一篇:上一篇:曬莨業

下一篇:下一篇:紡織工業- 絲綢紡織業

国产日比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