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莨業
時間:2020-08-30
所屬欄目:絲綢文史館
點擊:164次
順德莨紗綢聞名中外,被海外人士譽為“黑色閃光珍珠”服裝。19世紀90年代,倫教一帶有紗綢莊6家,將織戶產品收購后,經曬莨加工,批發至上海等地出售。民國11~15年(1922~1926年),絲業鼎盛時期,全縣有曬莨工場500多家,主要分布在陳村一帶,工人1萬多人,日產莨紗綢4000多米,遠銷南洋一帶,享譽海內外?谷諔馉幤陂g,日軍侵占陳村,曬場受到嚴重摧殘,大多數停產、關閉或逐步遷移到黃連、勒流、倫教、沙滘等地。到民國38年(1949年)全縣只剩下工場22家。
建國后,1951年全縣有曬莨工場75家,從業1188人,其中黃連最多,共32家512人。1953年全縣莨紗綢產量262萬米,為建國后最高產量。同年組建公私合營健德曬莨廠。1955年全縣有曬場23家,從業673人,其中公私合營1家,私營18家,組織工人生產自救4家。較大的曬場為倫教私營五聯曬場,從業106人。1956年倫教8家曬場實行公私合營,組建聯和曬莨廠,黃連、勒流組成3個曬莨生產合作社。1958年健德曬莨廠與聯和曬莨廠合并為倫教曬莨廠。1965年該廠有職工101人,年生產能力57萬米。60年代以后,隨著化纖織物的興起,莨紗綢銷路不暢,產量逐年下降,1967年全縣僅年產317米。1976年全縣僅剩的一家曬莨廠——倫教曬莨廠轉產,改名輕工機械廠。1978年,倫教新民大隊開辦一家規模很小的曬莨廠,恢復生產莨紗綢,當年有職工50人,產值70萬元。每年開工僅三四個月。1988年產量60萬米,產品銷往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一帶沿海地區,并出口日本、南朝鮮及東南亞地區。
曬莨業生產設備簡陋,生產工藝落后,設備有薯莨搗碎機、煮莨鍋等,染色靠手工操作,然后在曬場上曬制(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