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大事記
時間:2020-08-30
所屬欄目:絲綢文史館
點擊:115次
元鼎年間(前116~前111年)
珠崖郡(今海南島)以及端溪(今德慶、信宜及羅定)、連州以及廣州、番禺附近地區已有“栽桑養蠶”、“桑蠶織績”的生產活動。
元鼎六年(前111年)冬
漢武帝遣“驛長”率領應募者,攜帶大量黃金和絲綢從徐聞、合浦到黃支國(今印度)交換“明珠、壁琉璃(寶石)奇石、異物”,逐步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建安年間(196~220年)
南?ぶ危ń駨V州)一帶,“高則桑土,下則沃衍”。
三國
吳國時期(222~280年)
由于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可從廣州經海南島東部海面,直穿西沙群島,到達東南亞、印度等地。通過這條航線,廣東與東南亞、印度頻繁進行貿易往來,甚至大秦(羅馬帝國)商人也從波斯灣直接航海“到廣州取綾絹絲綿之類”。從廣州經蘇門答臘至印度、斯里蘭卡,甚至波斯灣的貿易航線,逐漸成為中外商人普遍使用。絲綢通過這條航線大量銷往印度、大秦等地。
隋
大業三年(607年)
隋煬帝遣常駿、王君政攜大量絲綢從廣東出使赤土(今馬來西亞的吉打),赤土王“以舶三十艘來迎”。
唐
開元二年(714年)
唐王朝始設市舶使于廣州,并設“番坊”以備外國商人居留。
中宗至德宗
廣州地區已“田稻再熟,桑蠶五收”。
唐代
廣東已開始有精工細作的絲織品———“廣東錦”行銷各地。
宋
南漢大寶年(961年)
南漢朝廷號令各地植桑,廣州一帶蠶桑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
置市舶使于廣州,與大食(古阿拉伯帝國)等國通商貿易。
徽宗年間(1101~1125)
南海筑成桑園圍,形成大片桑園,并出現織土綢的機戶、機坊。
南宋后期
由于抽剝過重,廣東絲綢貿易逐漸走向衰落。
宋末
棉布業興起,蠶桑業受影響,一度衰退。
兩宋時期
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推動廣東絲綢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絲綢成為宋廷回賜朝貢國的主要物品。
元
元末
珠江三角洲;~塘的科學耕作模式逐漸形成。
明
洪武三至七年(1370~1374年)
絲綢成為貿易結算和朝貢賞賜的主要物品。
洪武四年、七年、二十年
暹邏四次前來朝貢,明廷每次都給予賞賜大量絲綢。
明朝前期
朝廷規定“有田四五畝至十畝者,栽植桑樹、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廣東蠶桑生產由此向東莞、增城、清遠等縣擴展。
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
明王朝為擴大政治影響,宣揚國威,命“三保太監”鄭和前后七次率領龐大船隊下西洋,航程遠達紅海和西非東海岸,途經"%余國,每到一地,即以中國絲綢等貴重物品饋贈當地首長,交換各國物質,對我國對外貿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廣州的絲綢出口也因之迅速恢復發展。
嘉靖九年(1530年)
廣東絲織品發展到相當高水平,“質密而勻,其色鮮華、光輝、滑澤”,“粵紗金陵、蘇杭皆不及”,故“廣紗甲天下,緞次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以后
朝廷每年夏、冬兩次在廣州舉行定期集市,中國南北商人源源不斷地把生絲、綢緞等貨物運到廣州集散。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順德縣龍江已生產著名的絲織品———“玉階”、“柳葉”和“線綢”,并被列為廣東貢品。
清
康熙末年(18世紀初)
荷蘭占領爪哇,開辟了亞洲、歐洲、美洲之間的新航路。廣東絲綢對外貿易的“廣州———東南亞———阿拉伯地區”航線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廣州———澳門———果阿———歐洲”、“廣州———澳門———馬尼拉———拉丁美洲”、“廣州———澳門———日本長崎”等航線,生絲成為當時廣東絲綢出口的最大宗商品,絲織品次之。
乾隆八年(1743年)
潮陽縣鄭之僑刊行《農桑易知錄》,對廣東蠶桑生產技術,第一次做了較具體的記述和總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鴉片戰爭戰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的《南京條約》。廣州作為中國唯一口岸的地位從此結束。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南?h西樵林村程家改革標梭平紋絲織機,演變為!"片綜的小提花機或啤架機。
咸豐七年(1857年)
英法聯軍封鎖西江并占據廣州,給廣東絲綢貿易造成了直接的傷害。
同治十一年(1872年)
旅越歸僑陳啟沅在家鄉南?h西樵簡村創辦中國民族資本的第一家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翌年建成投產。“由于機器繅絲產量高,質量好,銷路好,價格高,使機器繅絲很快在珠江三角洲興起,推動廣東省絲綢生產
和絲綢出口貿易的發展。”
光緒十年(1884年)
陳啟沅首創足踏繅絲車。此后,手繅絲車逐步被足踏繅絲車所取代。
光緒十六年(1890年)
孫中山在《致鄭藻茹書》中提出“振興農桑,發展蠶業”的主張。
光緒十九年(1893年)
廣東最早的養蠶技術專著、順德盧燮寰著《粵中蠶?U言》問世。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南?h陳啟沅把蠶桑生產與繅絲技術綜合總結和論述的《廣東蠶桑譜》問世。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陳望曾于廣州西村廣雅書院內設蠶業學堂,三十四年(1908年)該學堂發行蠶學月報(后因清廷結束而?。
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
南?h首創具有扭眼通花圖案的新產品———香云紗白坯紗(經過曬莨后的成品稱莨紗)。
民國6年(1917年)
教會辦嶺南大學(民國16年改為國人私立)首設廣東高等教育領域內的蠶桑?疲駠18年改為蠶桑學系)。
民國11年(1922年)
廣東桑地面積達187.2萬畝,產繭80000噸、繅絲、絲織業蓬勃發展,生絲產6278噸、絲織品2340萬米,生絲出口量達53550擔、6315.52關兩,占全國生絲出口總值的44%,,均創廣東歷史最高紀錄。
民國12年(1923年)
廣東省省長廖仲愷根據考活的《南中國蠶絲業調查報告書》作出發展廣東蠶絲業的決策,與嶺南農科大學簽訂合約,委任該大學蠶絲科主任、美籍教授、博士考活兼任廣東改良蠶絲局(后改名廣東建設廳蠶絲改良局)局長。
民國13年(1924年)
廣東蠶絲貿易最為興盛,蠶絲貿易總量約為15萬擔,生絲輸出占全國生絲出口總值中的41.8%。是年,孫中山創辦廣東大學(孫逝世后易名中山大學),設有蠶桑?。
民國18年(1929年)10月
世界經濟危機暴發,生絲市場需求大幅度下降,廣東絲綢對外貿易急劇衰退,大批絲廠倒閉。
民國19年(1930年)
廣東國民政府在順德縣容奇鎮建立第一蠶種制造場,并在樂昌縣建立粵北區蠶業推廣處,為生產優良蠶種創建一套較完善的體系。
民國24年(1935年)
廣東省營紡織廠絲織部投產,標志著廣州近代動力機器絲織工業的興起。
民國26年(1937年)
省蠶絲局在南?h官山建立織染聯合的南海絲織示范工廠。
民國35年(1946年)
廣東首家稍具規模的絲綢練染廠———廣州中華絲綢練染廠建成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