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自漢代形成和確立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始,至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千年來一直是(元代除外)“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而省會廣州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重要港口,歷久不衰。
1.徐聞、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按《漢書》卷28下《地理志》的記載,漢武帝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平定南越后,大約于元鼎六年至后元二年(公元前111~87年)期間,派出屬于黃門(皇帝近侍)的譯長與應募者組成的官方船隊,攜帶“黃金雜繒”等物品,從徐聞(今徐聞縣五里鄉的二橋村和仕尾村地帶)、合浦三汊港(今廣西合浦縣乾江圩附近)出海,沿著中南半島沿岸航行,到都元國(今印尼蘇門答臘西北部馬寨河附近)、邑盧沒國(今緬甸舊浦甘城),黃支國(今印度南部海岸的馬德拉斯市),最后抵達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全程約3500~5300海里。這是中國以絲綢出口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航線記載。
到了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東羅馬,今地中海東岸的土耳其、敘利亞至埃及一帶)國王馬·奧·安東尼努斯派遣使臣沿著西漢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日南徼外經廣東進入中國,向東漢王朝“進獻”象牙、犀角之類的商品,從而開辟了廣東至東羅馬的航線,中國史料記載稱:“(大秦)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纟采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外國資料也有記載廣州與羅馬通商貿易的情況:“中國與羅馬等西方國家之海上貿易,要以廣州為終點;蓋自紀元三世紀以前,廣州即已成為海上貿易之要沖矣。”由上述可知,西漢時從徐聞、合浦出海的船舶已航達南亞次大陸南端的斯里蘭卡;東漢時則直航至紅海的大秦的阿利舟港(今馬薩瓦港附近),從而形成了橫貫亞、歐、非三大洲的東西方“海上絲綢之路”。這是中西交通史的偉大壯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分交州合浦以北的南海、蒼梧、郁林、高梁四郡立為廣州。廣州開始正名。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大秦遣使來中國京城洛陽,即循海道而來廣州上岸,史載:“惟太康二年,安南將軍、廣州牧騰侯作鎮南方,..俄而大秦國奉獻琛,來經于廣(州),眾寶既麗,火布尤奇”。到了南朝宋、梁、陳均定都南京,使廣州獲得對外貿易的機遇。于是,外國的貢使、商人和僧侶紛至沓來廣州貿易和播道。元嘉七年(430年),譚曼陀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國王向宋文帝上表稱:“伏愿圣王,遠乘覆護,兼市往反,不為禁閉,..愿來力廣州時遣舶還。”南齊永明二年(484年)“扶南王姓忄喬陳如,名阇耶跋摩,遣商貨至廣州。”與此同時,中國名僧法顯、李勇和天竺僧人亦取海道“于南天竺泛海達廣州”。 這就說明,兩晉南北朝時(265~589年),廣州已取代徐聞、合浦港口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了。
3.隋、唐、宋時期廣州發展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和世界東方大港
隋唐宋歷朝政府實行“開懷納戎,張袖延敵”的開放貿易政策,使海外貿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隋煬帝繼位后即派遣常駿、王君政從廣東出發往赤土國(今馬來西亞吉打)貿易。“煬帝即位,募能通絕域者,..大業三年,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請使赤土。帝大悅,賜駿等帛各百匹,時服一襲,而遣赍物(絲綢)五千段,以賜赤土王。其年十月,駿等自南?こ酥,..至于赤土之界”。
唐代天寶十年(751年),與怛邏斯交戰,唐軍大敗,勢力退出中亞,加之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安史之亂,使陸上絲綢之路中斷。于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往來貿易空前繁榮。貞元年間(785~804年),地理學家賈耽在《皇華四達記》一書記述唐代從廣州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有兩條:一條是通往日本;另一條是通往波斯灣的末羅國(今伊拉克巴士拉港)。后者稱為“廣州通海夷道”。此航線又分為東西兩條航道:東航道從廣州起碇后,途經門毒國(今越南芽莊)、古笪國(今越南慶和省一帶),過馬六甲海峽,到羅越國(今馬來亞半島南部)、佛逝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巨港)、訶陵國(今印尼爪哇島)、婆露國(蘇門答臘西岸)、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再而行至提羅盧國(今伊朗河巴丹)、烏刺國(今幼發拉底河俄婆拉),最后抵達末羅國(今伊拉克巴士拉港);西航道自廣州起航后,到阿拉伯海沿岸、亞西灣和紅海,終點仍是巴士拉港。全航程經過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為14000公里(今縮短為10320公里)。這是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標志著廣東(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先進地位。從此,廣州成為聞名全世界的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大港和世界東方大港。
其時來廣州旅游的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考爾大貝在其著《道里幫國志》一書中,記載了阿拉伯商人到廣州貿易,稱廣州為廣府是中國最大的港口。于是前來廣州貿易之“國以百數”計。真是“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舶多寶舶來”。據史料記載,開元年間(713~741年),停留在珠江中的商船:“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獅子國、大石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往來居(。,種類極多”。到了大歷年間(766~779年),來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更多了。據著名交通史專家張星估計,每日有11艘,全年到港者達4000艘次,商人達到80萬人次’;“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國,不可勝用”(。至唐末,廣州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城市,住在番坊的外國人數達到12萬至20萬之多。波斯人從廣州販運回去的絲綢,除供應本國民眾消費外,有一部分販賣到非洲。五代時,中國紛爭割據,但廣東經濟自成一體,獨立發展。因此,仍然招徠外商貿易和鼓勵廣商下海。使廣州對外貿易仍繼續繁榮。
兩宋時期,政府仍然推行對外開放貿易政策,而且一改唐代坐等外商前來廣州貿易的被動策略,采取主動走出去貿易的方法,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宋政府特派內侍8人,分為四綱(隊)從廣州出發“往南海諸蕃國”招商貿易。所以“廣州..珍貨大集”,“寶貝叢湊”!。因此,自北宋至南宋前中期,廣州仍然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和正式設置市舶司的最重要港口。呈現出“多蕃漢大商”、“珍貨大集”、“舶船歲至”和“外國香貨及海南旅客所聚”" 的一片外貿繁榮景象。而且是進口(乳香)最多的一個港口,史稱:“《備對》所言,三州市舶司乳香三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九斤,其內明州所收惟四千七百三十九斤,杭州所收惟六百三十七斤,而廣州所收者三十四萬八千六百七十三斤。雖是三處置司,實是廣州最盛也。”
按此,廣州市舶司博買的乳香數占三地總額的98%,從而使廣州市舶司的課稅收入“倍于他路”,達到12萬緡。 當時,從外國輸入廣州的商品以香藥為多,其次是海產品、金屬、動物、木藤品等;從廣州輸出到50多個國家的商品,以絲綢為大宗,其次是陶瓷制品和茶、糖、酒等副食品。
4.元代廣州屈居“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二大港
南宋遷都杭州,政治中心向東南轉移,對于與杭州密邇的泉州崛起并與廣州競爭對外貿易大有裨益。因此,南宋末年至元初,廣州雖然保持“海上絲綢之路”第一大港的地位,但卻面臨泉州的挑戰。元朝中葉以后,隨著元朝社會經濟、政治偏向東南發展,泉州逐漸取代廣州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廣州只好屈居其次了。但是廣州仍不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港市。據元人陳大震于大德年間(1297~1308年)所撰的《南海志》一書記載,來廣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有140多個,占元代全國外貿“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余個”的64%,很多貨物都集散于廣州,史稱:“海外真臘、古城、流求諸國蕃舶歲至,象、犀、珠、璣、金、貝、名香、寶布,諸凡瑰奇珍異之物寶于中州者,咸萃于是(廣州)。”所以,廣州仍然呈現出一片外貿的繁榮景象。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于至治二年(1322年)到廣州旅游所看到的情景所說:“該城有數量極龐大的船只,以致有人視為不足信。確實,整個意大利都沒有這一城市的船只多。”
另一個旅游家阿拉伯人伊本·白圖泰在至正元年(1341年)來廣州游覽之后所寫的《游記》一書,也為廣州的繁榮而為之驚嘆:“秦克蘭(廣州)城久已慕名,故必須親歷其境,方足顧所望。..余由河道乘船而往,船之外觀,大似吾國戰艦,..秦克蘭城者,世界大城中之一也。市場優美,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其間最大者,莫過于陶瓷物。由此,商人轉運瓷器到中國各省及印度、夜門”。
5.明至清前期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環球貿易的惟一大港
明代朱氏政權,一反中國歷代對外開放的政策,實行“時禁時開”的海禁政策。但對廣東則實行比較靈活的政策,“洪武初,令番商止集(廣州)舶所”。到嘉靖元年(1522年),在撤銷浙江和福建兩市舶司而禁海時,又僅允存廣東市舶司對外貿易,于是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惟一開放對外貿易大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進入和租居澳門后,迅速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和東西方國際貿易的中繼港,把廣州與國際貿易緊密聯結起來。隆慶元年(1567年)實行部分開海貿易政策后,“廣州幾壟斷西南海之航線,西洋海舶常泊廣州”。到了清朝,政府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后五次頒布禁海令,和康熙元年(1662年)后三次下達遷海令,實行海禁政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宣布撤銷江海關、浙海關和閩海關,但對廣東仍然實行特殊政策,決定將來“夷船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保留粵海關管理對外貿易事務。這樣一來,使具有深厚的對外貿易歷史底蘊的廣州重新恢復青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惟一大港,而泉州卻因失去元代距離政治中心近的優異條件,加上港口經濟腹地小和晉江航道失修淤塞等原因,使貿易一蹶不振,淪為一個地方的小港口。于是,明清兩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比唐、宋時期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并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
明清時期,從廣州起航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有:(1)廣州———澳門———長崎航線;(2)廣州———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3)廣州———澳門———馬尼拉———墨西哥航線; (4)廣州———澳門———帝汶航線;(5)廣州———紐約航線;(6)廣州———俄羅斯航線;(7)廣州———澳洲航線。于是從廣州起航到世界各國貿易的商船大為增加,據統計,從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4~1757年),去日本貿易的商船總數達到3017艘。外國商船來廣州貿易更是不可勝數。據有關資料統計,康熙二十四至乾隆二十二年(1685~1757年),歐美各國到廣州貿易,在明代主要是購買中國的生絲和絲織品等;到了清代,主要是購買茶葉,其次才是絲織品和土布等。進出口貿易商品量值不斷增加,據統計,雍正七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29~1757年),向粵海關納稅后貿易商品總值達到4548825銀兩;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七年(1758~1937年)增至4227168950銀兩。如此之多的外國商船和商品來廣州進行貿易,使珠江岸邊的廣州呈現出一派外貿繁榮的景象。英國人威廉·?硕紴橹@奇,而抒發廣州珠江的商船可以與倫敦泰晤士河相比美的感嘆:“珠江上船舶運行忙碌的情景,就像倫敦橋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還有大帆船,在外國人眼里再沒有比排列在長達幾哩的帆船更為壯觀的了。”而且,外國商人認為在廣州做生意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好做。正如道光十年(1830年)英國議會對在廣州進行貿易的商人進行調查后得出結論說:“絕大多數在廣州進行貿易作證人都一致聲稱,廣州的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好做。”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之后,中國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港口為對外通商口岸,加上香港割讓給英國等原因,因此外國商人不再集中在廣州做生意了。于是廣州的外貿逐漸走下坡路,大約到咸豐三年(1853年),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大港的地位為上海港所取代。正如馬克思所說:“五口通商和占領香港僅僅產生了一個結果:貿易從廣州轉移到上海”。雖然如此,但廣州仍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據統計,同治十六年至光緒二十年(1877~1894年),廣州進出口貿易商品量值仍占全國各港口進出口貿易商品量值的10%~13.4%;1926年占10.16%;1949年占21.42%。
縱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顯而易見,它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地位實居首要,而且長盛不衰。從某種意義說,一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就寫在廣東的記錄上。
上一篇:上一篇:絲綢大事記
下一篇:下一篇:珠江三角洲的“;~塘”
地址: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德和社區觀綠路1號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