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商貿
時間:2020-08-30
所屬欄目:絲綢文史館
點擊:125次
土絲 又稱七里絲,外銷始于何時不可考。清乾隆時期縣人張臣竹枝詞:“呼郎早趁大岡圩,妾理蠶繅已滿車,記問洋船曾到幾,近來絲價竟何如?”反映當時土絲的輸出已很興盛。民國《順德縣續志》記載:光緒、宣統年間,“土絲為吾邑出口之大宗”,“計土絲一項,全省每年所出約值四千萬,吾邑占四分之三”。光緒末“又有孖結絲一類,與車絲并行歐美,輸出額亦占粵絲三分之一”。民國初年,機器繅絲只有少量土絲銷往港、澳。民國18年(1929年)以后,土絲已無外銷。建國后,土絲由廣東省絲綢進出口公司順德縣支公司收購,1956年收購154噸,1960年下降至34噸,1965年恢復至151噸,1970年上升到162噸。70年代中期起,本縣蠶絲業年趨萎縮。1975年土絲收購下降至147噸,1980年收購25噸,1988年僅收購3噸。
機械絲(廠絲) 自清同治年間起出口。光緒十三年(1887年),出口達200萬司斤以上。據民國《順德縣續志》載:宣統年間(1909~1911年)順屬絲廠年產生絲5萬司擔,出口八成,即4萬司擔。民國12年本縣產絲量為4.84萬司擔,出口九成,即4.35萬司擔左右。此后,順絲隨著世界經濟危機而出現不景氣,民國26年,順絲出口量為3.61萬包(每包80司斤,下同)。民國27年10月順德淪陷后,絲廠停工,日本人以每擔軍票800元搜購存絲。民國28年,日軍強制絲廠開工,不依期開工者則將廠焚毀,并由日商壓價收購,迫使部分絲廠遷往非日偽駐防區,所產廠絲由武裝團隊護送經中山運往澳門轉口香港銷售。是年經澳門輸港的廠絲約為9000包,運往廣州日本洋行出售的約為1.35萬包。民國30年,香港淪陷,順絲只能賣給日軍指定的三井、三菱、加藤、伊藤四家日本公司,但日商收購價過低,絲商無利可圖,大部分絲廠倒閉;日方也因盟國的經濟封鎖,絲織品無法在國際市場出售而停止收購廠絲。光復后,蠶絲生產恢復緩慢,據民國36年統計,全縣年產絲量不足9000司擔。繼而由于國民政府經濟崩潰,通貨惡性膨脹,實施外匯管制,出口蠶絲無利可圖,因而出口完全停止。建國后,縣人民政府著手恢復蠶絲生產,由縣絲綢支公司收購,上調省絲綢公司。1956年收購336噸,1965年為624噸,1970年為786噸,1975年達到1112噸,1980~1987年收購平均接近千噸。1988年,蠶桑業萎縮,收購下降至84噸,1989年為28噸,1991年僅收購4噸。1956~1991年,外貿部門收購廠絲總數為2.296萬噸。
絲綢 明清時期本縣有絲綢出口。據《支那省別志》記載,清末民初,倫教、羊額、大良、容奇、龍江等地每年有價值300萬銀元的土綢、300萬銀元的云紗共約45萬匹,以及400萬銀元的其他絲織品輸往天津、上海等港口和南洋群島。民國17年以后,國外市場蕭條,絲綢滯銷。民國22年,全縣絲綢生產僅為20萬匹?谷諔馉幊跗,由三井洋行強行收購,運往國內日占區及南洋群島銷售,數量無從查考。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出口全部停頓。光復后稍有恢復,未幾由于通貨膨脹,重又陷于絕境,外貿完全停頓。建國后,縣絲綢支公司收購的絲綢統一由省絲綢進出口公司安排出口,主要品種有和服綢、青春縐及真絲提花綢等。1965年收購225萬米,1972年為332萬米,1978年為439.6萬米。1980~1985年,年均收購561.5萬米,最高年份為1985年921萬米。1988年139萬米,其后收購下降。1989年僅收購2萬米;1990年收購約13萬米。1991年略有回升,也只有46萬米。
絲綿 建國后,絲綿由縣絲綢支公司收購,上調廣東省絲綢進出口公司,以紅棉牌為出口商標組織出口。1956年收購5.4噸,1960年為26.6噸,1965年達到55.2噸,1970年約100噸,1975年110噸,1980年達150噸,1985年回落至95噸。從1987年開始,收購逐年減少,到1988年僅5.04噸。